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屋久島影片

日本屋久島


隸屬日本九州鹿兒島縣南方的屋久島(Yakushima)(圖一),是日本第一個被登錄為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世界自然遺產」的地區,也是被日本政府指定為達成「零排放物島」(Zero Emission Island)的示範島嶼。近年來,由於政府、民間、學術界的積極策劃與投資,屋久島已成為國際上島嶼永續發展的優良範例。
一、 自然環境簡介
屋久島面積504平方公里,人口近一萬四千人,主要以上千齡的原始雨林及屋久杉聞名。除豐富的山林資源,屋久島也擁有充沛的水資源,其山區之年平均降雨量可高達8000毫米、低海拔地區也平均4000毫米,時常被比喻為「一個月下35天雨」的多雨地帶。這個由花崗岩隆起所形成的島嶼,有「海上阿爾卑斯山」的暱稱;而自海平面至近2000公尺的多元化地形,更導致島上呈現了自亞熱帶至亞高山帶的多樣化生態環境。
屋久島的植物種類高達1281種,以蕨類、苔蘚、附生植物種類居多,是苔蘚在亞洲的八大「生物多樣性熱點」(biodiversity hotspot)之一。而俗稱「屋久杉」的樹木,乃指樹齡一千年以上的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圖二);日本柳杉雖在日本其他地區皆有分佈,但惟有在屋久島的獨特自然環境下,才能達到數千年的壽命。屋久島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赤蠵龜(Caretta caretta)繁殖地點之一,每年初夏估計有500隻以上的赤蠵龜及少數的綠蠵龜(Chelonia mydas)到島的西北岸產卵。流經屋久島的黑潮海流也在全島沿岸孕育了旺盛的珊瑚礁群生態系統。島上著名的哺乳動物則有當地的特有亞種,屋久島日本梅花鹿(Cervus nippon yakushimae)及屋久島日本彌猴(Macaca fuscata yakui)。


二、 世界遺產登錄始末

人類與環境共存的精神,是屋久島地方文化的重要內涵,自古屋久杉便被地方居民視為神木,禁止砍伐。近代屋久杉的採伐始於江戶時代(1600~1800年代),到1960年代達到顛峰;當時估計島上僅殘留30%的原始屋久杉。也正在此時,島民發現了「繩文杉」—一株據推論有三千年歷史的屋久杉神木。繩文杉的發現凸顯出屋久島自然環境的特殊性與珍貴性,重新啟發了地方上的環保意識,也是成為日後推動屋久島登錄於世界遺產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全球木材需求日益增長之下,日本中央政府為考量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曾計劃持續開採屋久島的森林資源。此政策卻遭到島民、關切人士與地方政府的強烈反對,因而積極的遊說保育政策的實施。於1964年至1993年間,依據國家公園法、自然保育法、文化資產保護法等中央法令,日本政府陸續在屋久島劃設了國家公園特別區(1964)、荒野保護區(1975)、特殊自然紀念地區,以及森林生態系統保育區(1992)。屋久杉的砍伐也被完全禁止。

為籌劃世界遺產的登錄,屬於「霧島、屋久國家公園」的185平方公里保護區也在1980年被登錄於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的「生物圈保護區世界網絡」(World Network of Biosphere Reserves)。爾後,其中107平方公里、佔全島面積21%的核心保育範圍,終於在1993年被登錄為世界遺產。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探訪陳氏鑑湖堂心得

這次環境科學是到鑑湖堂參觀,我們步行大約1公里的距離才到,經由入口小路進去,可以發現小路兩旁有不一樣的景色,一邊是雜草叢生隨意讓他生長,另一邊則是經由改造後的池塘,池塘裡有小魚、水生植物等,兩邊的對照,可以發現經由整理改造後整個視覺可以變的更美不一樣!
而裡頭有陳氏祖厝、登瀛書院等保留以前人所留下的建築、事績,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那很大的半橢圓的土做造型竟是以前日本人放小飛機的地方,哇!好神奇,覺得稀奇又古怪,而在那1小時多裡給我很大的舒適感,視野寬闊,但有些地方險的有些不足,像放眼望去大都是溼地可以增點綠意或許會讓視野更好,缺少當地解說員去解說他們整個改造過程、當地歷史、導覽等,如果這樣能改進的話就會變的更好更吸引人去探訪。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搶救亞馬遜雨林 巴西擬10年減少濫伐面積70%


(法新社巴西巴西利亞2日) 巴西政府昨天公布一項計畫,今後10年將把亞馬遜雨林的的濫墾濫伐面積數量減少70%。巴西擁有全球最大的熱帶雨林區,這是該國第一次訂下目標,要減少不法盜伐林木和牧場工人濫墾對雨林造成的破壞。
巴西環境部長明克(Carlos Minc)在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也出席的一個場合公布這項計畫,並表示將於本週在波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正式提出。
明克說:「僅就亞馬遜雨林所避免的濫伐而言,這項計劃預期到2018年時,就可以少排放48億噸二氧化碳,這超過所有富裕國家所訂的二氧化碳減量目標。」
明克指出,巴西希望利用這項計劃「增加對亞馬遜基金的捐贈」。該基金於今年8月成立,目標是從世界募款以對抗森林濫墾。
巴西林業部門首長阿茲維多(Tasso Azevedo)告訴法新社,英國已宣布計劃在未來40年減少80%二氧化碳排放量,加上巴西的這項計劃,「使得在(波蘭)波茲南(Poznan)舉行的會議更具雄心」。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野火燎原》失控森林火環境大殺手?

森林大火向來被視為天災,但近幾年人為因素造成的案例愈來愈多、規模愈來愈大,讓過去有助
林木新陳代謝的野火,變成了難纏的環境殺手。

人為火耕 不慎變野火

森林火災最常見的原因,是閃電擊中樹木引燃,也可能由於堆積枯葉等易燃物在炎熱氣候下受到烈日曝曬,因高溫產生自燃,甚至有過火山爆發引燃林木的例子。
人為方面,除了蓄意縱火之外,包括人類不小心遺留下炊事、紮營、祭拜等活動的火種,甚至如部分地區民眾習慣採用「火耕」,在要開闢的土地放火,將原先的植物燒掉;或是部分使用根莖類的作物(如油棕、甘蔗等),農民在要收成的田地放火,將葉片燒掉只留下枝幹,既減少採收成本,燒掉的灰燼也成為肥料;但是火耕如果不慎失控,就可能造成嚴重野火。

濃煙霾害 空氣拉警報

文化大學大氣系助理教授洪致文指出,森林大火對氣候影響,短期大多來自火災造成的濃煙,不但影響空氣品質,也會影響太陽光的入射量,減少對地表的加熱。例如印尼油棕園定期進行火耕,往往造成鄰近的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陷入嚴重霾害,甚至要發布空氣品質警報。
至於長遠的影響,由於森林大火改變了地球表面的植被,不同的植被對太陽光的吸收程度不同,這就如同大量砍伐森林也會對氣候造成影響的道理一樣。例如印尼在1997至1998年間因為火耕失控,造成嚴重的森林大火,延燒數月之久,最後根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被毀的森林面積達到97000平方公里,等於2.7個台灣的面積!對雨林面積的傷害,比起人類的伐木速度更嚴重。

更新林相 祝融非壞事?

不過森林大火也未必只有負面的影響:許多環境學家指出,即使在人類文明出現前,地球上就會出現山林火災,由於將原本的植被燒光,也使得當地的生態有重新開始的機會,並不能說是壞事。有部分學者曾經認為:已經進入「生態成熟期」的森林,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上,反而比不過「成長期」時的森林,因此森林大火反而有助林相更新,減緩溫室效應帶來的地球暖化。
不過反對這種說法的學者認為,前述立論沒考慮到火災本身就產生大量熱能與二氧化碳的問題。
也有崇尚「順其自然」理論的學者認為,既然山林火災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現象,其實不必干涉,讓火自然熄滅就好。問題是當人類的經濟活動進入森林地區之後,火災會不會進而影響到人類生命與財產的安全?而且順其自然是否完全不加控制?尺度如何拿捏,也一直多所爭議。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暖化惹的禍! 北極熊彼此獵殺互食

氣候暖化,除了影響人類生存外,對於在冰天雪地下生活的北極熊也造成威脅。根據科學家研究,由於北極氣溫升高,海冰不容易形成,讓北極熊無法賴以覓食,現在已經發生北極熊自相殘殺、弱肉強食的情形,這個狀況如果不再改善,到了本世紀中期,北極熊就可能會完全消失。
雄壯威猛的北極熊可以說是冰天雪地中的霸主,但卻無法抵抗氣候暖化的摧殘,在加拿大的哈德森灣,雖然是攝氏零下14度,但由於北極氣溫偏高,海冰難以形成,讓以海冰作為捕獵海豹基地的北極熊無法外出覓食,例如一群北極熊已經4、5個月未進食,體重每天減少將近1公斤,科學家表示,甚至還出現北極熊吃北極熊的慘況。
生態專家安姆史塔克指出,「那不是北極熊為了求偶爭吵打架之類的,那是北極熊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其他的熊會認為有死熊我就吃掉牠,事實上卻是相互地獵殺並捕食。」
為了研究北極熊的數量,科學家利用紅外線攝影機找出懷孕的母北極熊,並且為牠們量體重,結果發現母北極熊的體重25年以來減少了20%,大大影響牠們的生育能力,科學家因此擔心再過不到50年,北極熊就會完全消失。
安姆史塔克表示,「根據預測顯示,到了本世紀中期,北極熊可能就會從阿拉斯加海域消失。」然而北極熊的數量是否急劇減少,也有專家抱持不同的看法,加拿大保育官員史特林認為,「兩個北極熊族群過去遭到過度捕獵,現在是數量增加,牠們數量減少率很低,因此自然會增加。」
然而不論北極熊數量是增加還是減少,愛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仍然是人類所不能忽略的重要課題。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無尾港生態演講心得

聽完演講了解慢食(slow food)一詞,
是由義大利人佩屈尼所發起-慢食運動,
為了反抗大量生產模式全球一致化、傳統食材消失、速食一致化所推的運動,
最後進而延伸慢活(LOHAS)、慢成運動。
及了解到社區發展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他所面對問題像是經濟、能源、糧食...等缺少集中化,
這些問題都要解決才能使社區發展更為進步。
而社區的永續性有三點:精神、生態及社會三個層次,
其構造是像只有三根腳的椅子。
演講中還提到百哩飲食(100 mile die),
目的是節能減碳,使用當地飲食,促進地方產業發展。
藉由演講,讓我們了解到一個地方生態營造,
是很辛苦的在進行才能有所呈現,
把當地特色結合環境永續經營,
無尾港就是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