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日本屋久島


隸屬日本九州鹿兒島縣南方的屋久島(Yakushima)(圖一),是日本第一個被登錄為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世界自然遺產」的地區,也是被日本政府指定為達成「零排放物島」(Zero Emission Island)的示範島嶼。近年來,由於政府、民間、學術界的積極策劃與投資,屋久島已成為國際上島嶼永續發展的優良範例。
一、 自然環境簡介
屋久島面積504平方公里,人口近一萬四千人,主要以上千齡的原始雨林及屋久杉聞名。除豐富的山林資源,屋久島也擁有充沛的水資源,其山區之年平均降雨量可高達8000毫米、低海拔地區也平均4000毫米,時常被比喻為「一個月下35天雨」的多雨地帶。這個由花崗岩隆起所形成的島嶼,有「海上阿爾卑斯山」的暱稱;而自海平面至近2000公尺的多元化地形,更導致島上呈現了自亞熱帶至亞高山帶的多樣化生態環境。
屋久島的植物種類高達1281種,以蕨類、苔蘚、附生植物種類居多,是苔蘚在亞洲的八大「生物多樣性熱點」(biodiversity hotspot)之一。而俗稱「屋久杉」的樹木,乃指樹齡一千年以上的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圖二);日本柳杉雖在日本其他地區皆有分佈,但惟有在屋久島的獨特自然環境下,才能達到數千年的壽命。屋久島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赤蠵龜(Caretta caretta)繁殖地點之一,每年初夏估計有500隻以上的赤蠵龜及少數的綠蠵龜(Chelonia mydas)到島的西北岸產卵。流經屋久島的黑潮海流也在全島沿岸孕育了旺盛的珊瑚礁群生態系統。島上著名的哺乳動物則有當地的特有亞種,屋久島日本梅花鹿(Cervus nippon yakushimae)及屋久島日本彌猴(Macaca fuscata yakui)。


二、 世界遺產登錄始末

人類與環境共存的精神,是屋久島地方文化的重要內涵,自古屋久杉便被地方居民視為神木,禁止砍伐。近代屋久杉的採伐始於江戶時代(1600~1800年代),到1960年代達到顛峰;當時估計島上僅殘留30%的原始屋久杉。也正在此時,島民發現了「繩文杉」—一株據推論有三千年歷史的屋久杉神木。繩文杉的發現凸顯出屋久島自然環境的特殊性與珍貴性,重新啟發了地方上的環保意識,也是成為日後推動屋久島登錄於世界遺產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全球木材需求日益增長之下,日本中央政府為考量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曾計劃持續開採屋久島的森林資源。此政策卻遭到島民、關切人士與地方政府的強烈反對,因而積極的遊說保育政策的實施。於1964年至1993年間,依據國家公園法、自然保育法、文化資產保護法等中央法令,日本政府陸續在屋久島劃設了國家公園特別區(1964)、荒野保護區(1975)、特殊自然紀念地區,以及森林生態系統保育區(1992)。屋久杉的砍伐也被完全禁止。

為籌劃世界遺產的登錄,屬於「霧島、屋久國家公園」的185平方公里保護區也在1980年被登錄於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的「生物圈保護區世界網絡」(World Network of Biosphere Reserves)。爾後,其中107平方公里、佔全島面積21%的核心保育範圍,終於在1993年被登錄為世界遺產。

沒有留言: